我為垃圾找出路●□劉小鋼
  都說社會治理有誘之以利、曉之以理和懲之以法三件法寶,廣州市政府將其運用到垃圾分類上,行政、法律、教育和獎勵方面的手段都用上了,但卻收效甚微。為何?市長陳建華說,要用“蘿蔔加大棒”的方法,對垃圾分類進行獎懲結合。獎吧,獎金太少甚至無人知曉。罰吧,又是法不責眾,面對眾多已成習慣的扔垃圾方式,大棒如何揮得下來?更何況有些地方連分類收運硬件都沒做好,估計環衛工人也會為增加工作量而老大不願意。
  我認為,垃圾分類推進緩慢,除了所用手段仍然偏軟外,根本原因還在於,要讓居民在短時間內改掉多年養成的習慣談何容易?因此,我建議政府在加強垃圾分類的軟硬件的基礎上,不妨將“蘿蔔”做大點。
  要做好垃圾分類工作,硬件要先行,居民區的分類垃圾桶要保障健全,分類垃圾車要配足,處理末端要完善。軟件要過硬,宣傳要堅持不懈,環衛工分類要認真細緻,收集搬運處理時必須全程分類。這是必須首先做好的細節。之前不斷有市民按要求將垃圾分類並倒進分類垃圾桶,卻看見環衛工或垃圾車將垃圾混回一起運走,令人頓感累覺不信。
  在做好這些基礎上,應該考慮加大一下獎勵。比如,政府可以免費給居民發放不同顏色的環保分類垃圾袋或者垃圾桶,讓市民將對應顏色的垃圾袋扔進小區的分類垃圾桶,既方便又能引導他們培養分類習慣。又比如,為居民提供直接用廢舊電池換新電池、用廢舊紙皮換廁紙的獎勵。還可以借鑒兄弟城市,給居民發個帶二維碼的鑰匙圈,掃掃二維碼就能打開智能垃圾箱,將垃圾分類放好,同時也記錄了積分,到年底或者半年三個月公佈一下,夠多少積分就可以去兌換家居物品。這樣既使家庭得到實惠,又使他們逐漸養成習慣,從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。對於分類收運的環衛工人,當然也要根據增加的工作量適當增加工資補貼。
  做大“蘿蔔”,就要政府加大投入。但這些投入是值得的,能培養市民良好的環保習慣,省下的三公經費、會議費也許都可以補上了。至於將垃圾費和水費捆綁征收,我認為,只要政府將垃圾分類做好,將計量方法做好,市民應該可以理解接受,更何況上交的垃圾費還可以部分轉為垃圾分類的獎金呢。(作者系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)  (原標題:垃圾分類,可以把“蘿蔔”做大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35inye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